金属3D打印技术对原料粉体的要求有哪些

发布者:小杨 2025-08-21 浏览量:21

金属粉体材料作为金属3D打印技术的核心原材料,其粉体的基础特性对最终打印成品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。金属3D打印对粉体的要求颇为严苛,主要涵盖化学成分、颗粒形态、粒度大小及分布、流动性以及循环再利用性等多个维度,具体要求如下文详细阐述。

1、化学成分考量

原料的化学构成主要包括主金属元素和杂质成分。主金属元素方面,常用的有铁(Fe)、钛(Ti)、镍(Ni)、铝(Al)、铜(Cu)、钴(Co)、铬(Cr)以及贵金属如银(Ag)、金(Au)等。杂质成分则可能包括还原铁中的硅(Si)、锰(Mn)、碳(C)、硫(S)、磷(P)、氧(O)等,以及原料和生产过程中混入的其他杂质,还有粉体表面吸附的水分和其他气体等。

在打印成型过程中,杂质可能与基体发生化学反应,改变基体性质,对制件品质产生不良影响。夹杂物的存在也会导致粉体熔化不均,容易引发制件内部缺陷。当粉体含氧量较高时,金属粉体不仅容易氧化形成氧化膜,还可能导致球化现象,影响制件的致密度和品质。

因此,为确保制品品质,必须严格控制原料粉体的杂质和夹杂物含量,3D打印用金属粉体应选用高纯度的金属粉体原料。

2、颗粒形状、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要求

a、形状要求

常见的颗粒形状包括球形、近球形、片状、针状以及其他不规则形状等。不规则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,有利于增加烧结驱动力。然而,球形度高的粉体颗粒流动性好,送粉和铺粉均匀,有助于提升制件的致密度和均匀度。因此,3D打印用粉体颗粒一般要求为球形或近球形。

b、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

研究表明,粉体通过直接吸收激光或电子束扫描时的能量而熔化烧结。粒子越小,表面积越大,直接吸收的能量越多,越容易升温,越有利于烧结。此外,粉体粒度小,粒子间间隙小,松装密度高,成形后零件致密度高,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强度和表面质量。但粉体粒度过小时,易发生粘附团聚,导致粉体流动性下降,影响粉料运输和铺粉均匀性。

因此,应将细粉和粗粉按一定比例混合,选择合适的粒度与粒度分布,以达到预期的成形效果。

3、粉体的工艺性能要求

粉体的工艺性能主要包括松装密度、振实密度、流动性和循环利用性能。

a、松装密度与振实密度

松装密度是粉末自然堆积时的密度,振实密度是经过振动后的密度。球形度好、粒度分布宽的粉末松装密度高,孔隙率低,成形后的零件致密度高,成形质量好。

b、流动性

粉体的流动性直接影响铺粉的均匀性或送粉的稳定性。粉末流动性太差,易造成粉层厚度不均,扫描区域内的金属熔化量不均,导致制件内部结构不均,影响成形质量。而高流动性的粉末易于流化,沉积均匀,粉末利用率高,有利于提高3D打印成形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均匀致密化。

c、循环性能

3D打印过程结束后,留在粉床中未熔化的粉末可通过筛分回收并继续使用。但长时间的高温环境下,粉床中的粉末性能会有所变化。因此,需要根据具体工艺选用合适的回收率。

三、3D打印用金属粉末的种类及应用领域

单一组分的金属粉末在成形过程中易出现明显的球化和集聚现象,导致烧结变形和密度疏松。因此,多组元金属粉末或预合金粉末应运而生。按基体主要元素可分为铁基材料、镍基合金、钛与钛合金、钴铬合金、铝合金、铜合金以及贵金属等。

1、铁基材料

铁基材料是3D打印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,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、耐高温和耐腐蚀性,性价比高,适合打印尺寸较大的产品,多用于各种工程机械、零件及模具等。市面上典型的材料有304和316奥氏体不锈钢粉。

2、镍基材料

镍基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、抗氧化和抗腐蚀性,在航空航天、船舶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。

3、钛及钛合金

钛及钛合金的突出特点是比强度高、抗腐蚀、生物相容性好,因此在航天航空、生物骨骼、牙齿种植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。

4、钴铬合金

钴铬合金主要分为CoCrW和CoCrMo合金两大类,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腐蚀性能,常用于牙科修复体如牙冠固定桥、可摘除义齿等的个性化定制。

5、铝合金

铝合金是一种轻量化金属,熔点低、密度低,但机械强度稍弱,化学活性强。目前已有研究通过3D打印制备出高强度的铝合金材料,对于重视轻量化的航空器和汽车零部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。

6、铜及铜合金

铜及铜合金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,可用于航空航天、电子、机械零部件加工等领域。

7、贵金属

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延展性,光泽度美观,可以通过3D打印加工个性化饰品,实现高精度高难度艺术品的设计和制作。

评论(0条)
加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