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明3D打印技术在后处理方面和传统制造的区别

发布者:小杨 2025-08-19 浏览量:51

当前3D打印领域存在多种半透明材料选项,本文聚焦于真正意义上的全透明材料(即光学级透明)的技术实现路径。我们将系统解析主流透明3D打印方法(SLA与FDM),并提炼获得高透明度部件的关键工艺参数与后处理技术。

一、树脂基透明打印技术

基于光固化树脂的3D打印工艺是获取透明部件的首选方案,因其层纹路对光透射的影响远小于线材类工艺。以下为树脂基透明打印的核心技术分支:

1. 光固化容器成型工艺

该类工艺通过紫外光固化容器内的透明树脂实现部件成型,具体包括:

  • 立体光刻(SLA):最经典且成本效益突出的技术,采用激光点扫描固化;
  • 数字光处理(DLP):通过数字微镜装置(DMD)投影整层图像,固化速度优于SLA;
  • 掩模立体光刻(MSLA):结合LED光源与LCD掩模,实现高分辨率整层固化。

2. 材料喷射工艺

该技术通过逐滴沉积紫外光固化树脂并即时固化,典型代表包括:

  • Stratasys PolyJet:使用VeroClear等透明树脂,需配合清漆、抛光或光漂白工艺达到最佳透明度;
  • Mimaki专有技术:集成喷墨打印头,支持白色、透明、CMYK色系树脂与可溶性支撑材料的同步沉积,每层经紫外光固化。

3. FDM透明线材打印

熔融沉积成型(FDM)工艺可通过透明线材与常规设备实现透明部件制造,但成品边缘会残留层脊线,需依赖后处理消除。

二、透明3D打印工艺优化策略

SLA工艺透明度提升

  • 后处理核心地位:SLA透明部件的极致清晰度主要通过后处理实现,例如采用100%填充密度打印(虽延长打印时间,但可获得镜头级透明度);
  • 抗黄变处理:在透明树脂中添加微量蓝色染料,可中和紫外光固化过程中的黄变倾向,但可能轻微影响纯色透明度。

FDM工艺参数优化

  • 热端温度调控:提高热端温度确保透明线材充分熔化;
  • 层高与填充设置:采用较大层高(推荐值为喷嘴直径的70%-90%)与较低填充密度,减少层间界面反射;
  • 方向性透明度控制
    • XY平面透明(如花瓶):需垂直于Z轴打印,通过大尺寸球形层结构减少光折射;
    • Z轴透明(如平面窗口):优化Z向层叠结构;
    • 全向透明:需同时满足XY与Z轴的光学均匀性。

材料喷射工艺精加工

PolyJet等材料喷射技术生成的部件需通过清漆涂覆、机械抛光或光漂白处理,以消除表面微结构对光透射的干扰。

综上,透明3D打印的技术实现需结合材料特性、工艺参数与后处理手段:树脂基工艺(SLA/DLP)通过光固化机制直接获得高透明度,而FDM则依赖参数优化与后处理弥补层纹缺陷。各技术路径在不同应用场景(如光学元件、装饰件)中均具备独特优势。

评论(0条)
加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