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模型后处理分成哪几个步骤?哪个步骤最重要
发布者:小杨
2025-08-16
浏览量:47
对于刚接触3D打印的新手来说,常有一个顾虑:别人打印的作品生动逼真,而自己的模型却粗糙不堪,甚至不忍细看。他们担心3D打印无法像传统工艺那样精准生产零件,但这一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后处理工艺改善。
想要获得更完美的3D打印成品,可参考以下详细步骤:
1.拆除支撑:慢工出细活
作为后处理的第一步,拆除支撑时需牢记“缓慢精细”的原则。多数模型的支撑结构可直接用手移除,若遇到复杂结构,可使用偏口钳或雕刻刀辅助拆卸。
2.打磨抛光:消除层纹,避免过度处理
打磨抛光能有效消除模型表面的层纹。操作时需从粗砂纸(如80-120目)逐步过渡到细砂纸(如600-1200目),且同一位置不宜长时间打磨,以防摩擦生热导致打印表面局部凹陷。若后续需要粘接模型,建议保留适量支撑结构,避免过度打磨接缝。
3.粘接:紧密贴合,修补间隙
粘接时,需确保两个接触面紧密贴合,可使用橡胶圈或专用夹具辅助固定。若接缝处粗糙或有间隙,可用补土胶(如Bondo胶)或填料进行修补,使表面平滑。
4.着色:通风环境,静置固化
着色环节需在通风良好、无尘的环境中进行,以确保涂层均匀。特殊零件可采用悬挂喷涂法,操作时保持手臂与模型适当距离,提升上色效果。完成着色后,需静置1-2天再进行后续抛光,这样色彩附着更牢固,效果更佳。
通过以上步骤,即使新手也能将3D打印的粗糙模型优化为精致成品,彻底告别“不忍直视”的困扰。
收藏:0
喜欢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