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LS3D打印技术改变传统无人机开发效率
无人机产业作为制造业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,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分散化特征。既有大疆、Skydio等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市场份额,也存在着数百家中小型制造商深耕利基市场。瑞士无人机制造商PMRobotics便是这类创新企业的典型代表,其成功秘诀在于将选择性激光烧结(SLS)3D打印技术全面应用于终端组件制造、工艺辅助工具及原型开发等全流程环节。
通过探访PMRobotics创始人尼克劳斯·哈根(NiklausHagen),我们得以揭示这家企业如何通过整合Fuse系列SLS生态系统,将新产品开发周期从近3年大幅压缩至9个月,实现制造效率的质的飞跃。
低运营成本战略构建竞争优势
尽管自动化工具整合能显著提升产能,但设备与新产品的兼容适配需要大量定制化工艺开发,这正是SLS技术为PMRobotics创造核心价值的关键领域。
对于小型制造企业而言,将无人机从概念推向市场面临着多重壁垒:需要巨额资金投入、跨领域专业知识储备,以及软件编程、硬件开发、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协同能力。创始人哈根通过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、部署自动化设备,构建起涵盖研发、设计、生产的全链条内化能力,并采用按需扩员的柔性化管理模式。
要保持自动化设备的持续适配能力,必须建立灵活敏捷的生产体系。鉴于自动化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支柱,哈根特别注重技术迭代对小型团队的压力管理。
在引入SLS技术前,为数控铣床制造精密夹具需将木质部件与玻璃纤维手工粘合,再进行多组件装配。这种传统工艺严重制约新机型研发进度,导致数月时间消耗在原型制作、测试及生产准备环节。
为突破效率瓶颈,团队曾尝试采用FDM技术3D打印机加速生产,但所制零件的强度与表面精度始终无法满足需求。在瑞士合作伙伴3DEDU展厅体验Fuse系列SLS解决方案后,PMR最终选择将SLS技术作为核心制造工艺。
这种数控铣削夹具能够在加工过程中稳定固定金属部件,显著提升机床加工精度,有效避免因定位误差导致的昂贵损坏。
为满足自动化设备对新产品、新工艺的快速适配需求,必须实现耐用高精度工装夹具的敏捷制造。依托Fuse系列SLS生态系统的尼龙12玻纤(Nylon12GF)材料,团队成功制造出符合严格尺寸公差要求的定制化部件,为复杂自动化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随着Fuse1+30W打印机的引入,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:包括真空软管适配器、固定量规、生产量具等多样化零件的快速制造。
由六人组成的精干团队得以将核心精力聚焦于无人机设计研发,而内部快速制造能力使设计师能够将更多时间投入高价值工作。当日常运营遭遇技术挑战时,团队可即时将零件设计文件发送至打印机,当日即可获取所需夹具、支架或软管组件,实现问题的快速响应与解决。
SLS技术生态的深度赋能
相较于FDM技术,SLS在规模化生产中展现出显著的功能优势。采用相同技术参数与材料进行原型开发、测试及小批量生产,可实现开发周期的压缩与初版可靠性的提升。
在承接某国防演练用大型靶机订单时,PMR团队创造了比常规更短的交付记录。通过多部件研发与功能测试的并行推进,免除了传统工艺的零件等待时间,整体开发周期缩减30%。
当设计验证完成后,团队直接使用原型开发阶段的同款Nylon12GF粉末,通过Fuse1+30W打印机批量生产八架无人机的全部塑料部件,顺利完成订单交付。
终端部件制造的拓展应用
依托Fuse系列SLS打印机,团队在保持主业竞争力的同时,开辟了高附加值的副业赛道。既充分发挥3D设计与打印技术优势,又实现了终端功能部件的商业化生产。
在无人机制造取得成功后,团队将技术应用延伸至经典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再制造领域。利用Nylon12GF材料的耐化学性与耐热性,通过Fuse系列打印机成功生产出符合性能要求的歧管部件。
从原型开发、工艺辅助工具、自动化末端执行器,到终端产品制造,Fuse系列SLS生态系统助力PMR快速实现投资回报。诸如发动机歧管等副业项目,在未显著增加团队工作负荷的前提下,持续创造着新的利润增长点。